西宁明清青花瓷器,你听过最沙雕的经典语录是神马?

1、我刚找到成功的钥匙,可是锁被人换了。

2、黑眼圈,是昨日心事的落款。

3、你要是鲜花,牛都不敢拉粪了。

4、多年前的一句保重,我至今没瘦。

5、要节约用水,所以你别一个人洗澡。

6、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很轻松。

7、我太可爱了,连蚊子都要亲我一口。

8、想起明天还有那么多事没做,只好睡到后天。

9、你瞧你那五官,各长各的,谁都不服谁。

10、好想关怀你,可你老是不生病。

11、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的时候,不要悲伤,至少你的判断是对的。

12、小熊从不喝水,于是渴死了就变成小熊饼干。

13、昨天我的包被偷了,我哭了一个晚上,我实在想不通,我到底哪里不如我的包。

14、今晚出来方便吗?不了,我家有厕所。

15、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竟然是一条淡水鱼。

16、其实我以前个子挺高的,只不过经常洗澡缩水了而已。

17、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你就去过马路,那样你就是一个行人了。

18、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一闻就没我的贵。

19、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智,劳我筋骨。

20、上天给了我很多变胖的机会,我都抓住了。

21、一眨眼就过去一年了,早知道就不眨眼了。

22、情人节那天,有人送金有人送银有人送花,我怕没人送,自己去把这三样都买全了。

23、毎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睡觉。

24、当年我背井离乡,乡里人再没能喝上一口井水。

25、我知道你喜欢我,但是我找不到证据。

26、昨天跟蚊子战了一宿,最后打成了平手,我没睡好,它没吃饱。

27、小时候我最喜欢玩捉迷藏,等别人藏好了,我就回家吃饭。

28、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我建议你们通宵。

29、今天外面风好大,我好害怕,万一别人都被风刮走了,就我刮不走,那多丢人。

30、我刚看了五分钟的书,手机就吃醋了,于是就哄了两个小时。

31、最近看新闻说走路玩手机很危险,吓得我赶紧跑起来玩。

32、谈恋爱?不就是图个伤心,图个难过嘛。

33、谁说你没有毅力的!单身这事你不就坚持了好几十年吗?

34、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我一件都解决不了。

35、说好一起白头,你秃了顶我染了头。

36、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原则并不丟人,丟人的是没能卖个好价钱。

37、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以前我也是想致富的,现在只想脱贫。

38、你一定要和她好好走下去,我坐车。

39、我是个不称职的小偷,我偷不到你,也偷不到你的心。

40、一直忘不了我前男友,因为他欠我钱。

41、我现在唯一拿得起放不下的是筷子,唯一陷进去出不来的是被窝。

42、我本以为我们可以一起走到最后,可没想到走了几步,你就开始打车了。

43、知道在学校里为什么感觉这么困吗?因为学校是梦开始的地方。

44、凡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

45、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就报了。

46、不开心就去超市逛逛,你会听到很多好消息。

47、过年没有年味,是你没有闻到钱的味道。

48、有一段时间练习左手拿筷子,后来学不会想改回来,发现右手也不会了。

49、有很多事情你当时想不通,别着急,过一段时间你再想,就想不起来了。

50、都说男人是大猪蹄子,可是我的小姐妹们啃得比谁都香。

5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依旧对我不屑一顾。

52、人生有得必有失,我一个朋友嫁了一个很有钱的老公,但她确因此失去了烦恼。

53、由于性格内向,一直做不出抢着结账这件事。

54、系统都有人维护,你却没有。

55、我有一颗早起的心,可被窝和床不同意。

56、给我未来的婆婆一个差评,发货太慢。

57、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还会为你放出一条狗。

58、你感情路上不顺吗?顺啊,一路上都没什么人。

59、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60、听说你的城市下雨了,不知你带伞了没有,如果常了,这雨他妈的就白下了。

61、你太喜欢发火了,应该跟灭火器谈恋爱。

62、爱你这事,交给谁我都不放心,怕别人干不好,还是自己吃点苦。

63、如果我有什么让你不喜欢的地方,麻烦你自己克服一下。

64、生活就像: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见到鬼。

65、我的钱虽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很像大风刮走的。

66、帅有个屁用,到头来还不是被卒吃掉。

67、经过昨天我已经回不了头了,因为我落枕了。

68、太礼貌也不是什么好事,刚刚被别人踩了一脚,我习惯性的说了句谢谢。

西宁明清青花瓷器

如何看待″明修长城清修庙?

“明修长城清修庙”,是坊间舆论对明清两朝关于蒙古战略的笼统看法,也是两朝对蒙关系的直观体现!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史实话题,客观上讲,清朝对蒙策略是历代王朝怀柔政策的巅峰!

长城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兴建的军事设施;始建于秦朝,经历代王朝的兴建与修缮,形成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防线。明朝时期北元败退漠北,明洪武与永乐两朝虽多次北伐,但始终没有彻底消灭蒙古政权,随即重修多处长城和增建重要关隘要塞:英宗时期亲征瓦刺,爆发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大明王朝更加注重长城军事工事,至此明修长城达到历史高峰,我国现存的万里长城多数是明英宗之后历代明朝皇帝修建的!然而耗时耗力的万里长城最终也没有抵挡住满清破关的脚步!明自建立伊始,蒙古诸部对中原的军事高压和边境骚扰贯穿整个大明朝。在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明朝始终无法铲除或征服蒙古诸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包袱和军事负担,北方边患加速了帝国的瓦解!

明末崛起于东北的女真部落,在入关前通过战争与安抚,分解科尔沁部和歼灭蒙古末代可汗林丹汗所属的察哈尔部,得到了蒙古部分部落的拥戴,皇太极成为蒙古汗国名义上的新君主即蒙古大汗,从此历代大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确立了满蒙一体和满蒙联姻的政治构想以及蒙古八旗与内外蒙古的权利构架,同时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同级处理蒙古时宜,分而治之;并颁布蒙古律法,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剿灭葛尔丹准葛尔部,于1691年与蒙古诸部在多伦会盟,由此满蒙关系由朝贡关系转为隶属关系,正式确立了清朝对蒙古诸部的行政管辖权。

清朝统治蒙古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论思想,在深化联姻与会盟的同时严控关卡和广修庙宇;保护蒙古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权贵利益。特别是维护蒙古宗教信仰上做到了极致,在外藩蒙古、京师、盛京、五台山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喇嘛教寺庙,尊崇漠北与漠南活佛,弘扬藏传佛教为国教,乾隆时期大修雍亲王府使其改造成与皇宫规格一致的喇嘛寺—雍和宫,派驻总理大臣统辖清藏、新疆、蒙古的藏传佛教,被视为全国宗教中枢。

通过大兴寺庙,满蒙一体从精神信仰上真正站在了一起;使蒙古在思想上臣服于大清;清朝皇帝多次得意感慨:”一座庙,胜过十万兵”的言论!

不能不说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高明的有效的,它不仅使蒙古成为了清朝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为我国现代版图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功不可没!

当然,清朝严厉的联姻、设卡、盟旗、民族政策使蒙古社会沦为落后、愚昧、寡民、分化、原始的现实历史窘境!在清朝~民国近300年的历史中,蒙古作为一个被隔离的社会单元,长期处于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是福是祸留给蒙古人民来评说吧!

蒲剧的历史起源?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元朝修了宋史辽史金史?

这个问题不错。元朝末年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只编写有《辽史》、《金史》、《宋史》,而只是将夏朝的历史编成传记附于辽、金、宋三部正史当中,分别为《辽史》的〈西夏外纪〉、《金史》的〈西夏传〉、《宋史》的〈夏国传上下〉。这种操作其实在历史上不乏有质疑之声,比如民国学者戴锡章在自己所著的《西夏纪》中表达了类似遗憾。

《西夏纪》:西夏建国二百余年,颇怪当时史臣不为建议,勒成专书,仅附见《宋》、《辽》、《金》三史以传。岂以地处西偏,人为羌族,故外之欤?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乃辽、金有史,而西夏无史,何也?

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掉元人疏忽这一类的原因,毕竟附录于《辽史》的〈修三史诏〉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修《辽》、《金》、《宋》三史是经过最高决策层充分讨论过的,所谓“纂修其间,予夺议论,不无公私偏正,必须交总裁官质正是非,裁决可否”。所以,很显然不给西夏修专史根本就是有意为之。虽然元廷没有表态为什么不修《西夏史》,但大致原因也能分析出一二来,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就是“正统性傲慢”。

从本质上,元朝最高决策层和修史相关人员觉得西夏不配拥有正统地位,所以就干脆就不修关于他的专史,其他技术性原因还真是非常次要的。说句扎心的:就是没看上你(幸好西夏粉少啊!不然那些史官又的被喷一波)。

在编修人员看来,宋、辽、金三朝的帝制王朝是独立确立的,且辽、金与宋大部分时间称为南、北朝。然而西夏的情况则不同,西夏根本没有独立的国格,从礼法上来看,成为了宋、辽、金的藩属国,对这三国只能以“国王”、“国主”这样称谓来称呼自己(至于关起门来称帝就没人管了),这些册封过程在三史的附传中明确提到过,可见修史之人对西夏的礼法身份那是相当了然的。而且元朝史官也在附传的论赞中暗示西夏分量不够。如《金史》论赞就有“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所以在修史人员看来西夏就是一个对外称臣,在三国之间跳梁的偏霸政权,实在难以称其为“正统王朝”,所以自然不能给它编写专门的官方正史。

而且对西夏的“歧视”由来已久,并不是从元代就开始的,而是从宋朝就开始了。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就给了西夏王族的祖先们很不公平的地位。比如党项李氏第一个称王的李仁福,在后梁时期已封王爵,代代相传,俨然西北一大国,不录于《世家》,而被打入了《杂臣传》,根据清代史学家推断原因很可能是“西夏方抗衡中国,尚未能要其始终,且恶其夜郎自大,不予以割符世爵故耶?”

而在南宋年间,从文人的史学作品来看对西夏的“歧视”更为严重。大家看下图,在叶隆礼所写的《契丹国志》的卷二十一目录上,就已经公然称辽宋是南北朝,而西夏则是“外国”,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里就已经剥夺了西夏正统王朝的身份。

时间到了元朝,在忽必烈时期,当时的翰林学士王鹗就只是建议忽必烈纂修辽、金二史(当时南宋还在)。而在元中期,身为国史院编修官的袁桷上书请求朝廷辽、金、宋三史,并在寻访相关史籍的过程中,写了一道《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上面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他将自己搜罗的西夏史书和高丽史书罗列在一起,然后想将西夏、高丽的事迹仿造《晋书》的载记例进行编写。

所以,我感觉元朝末年的那帮史官一方面“有正统性傲慢”。另外一方面,也是历史惯性使然,毕竟几百年都是这么“鄙视”西夏的,到我这儿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问题!

更何况有元一代为了编写辽、金、宋史书,文人们为了三朝谁是正统争论不休,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三史编纂久拖未决。直到末年,宰相脱脱以“和稀泥”的方式才解决,所谓“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就这么个温和的折中方案,还有人不满,“然君子终以为非也”,在三史修成后,杨维桢极其郁闷,写了篇《正统辩》狂怼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大声疾呼:“我宋才是正统!”,文人争论的焦点都是辽、金、宋谁是正统。至于西夏?呵呵!我没时间。

元朝文人:辽、金、宋谁是正统都还不一定呢!你西夏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国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

‬其他技术性原因

编写《西夏史》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个困难大致有两点原因造成:

首先,惨烈的兵祸导致了西夏史书典籍的缺失。这还是蒙古人造成的,蒙古对西夏的灭国大战导致西夏人的激烈抵抗,这也遭到了蒙古人大规模屠城报复,蒙古破黑水城后,“藩部死者数万”。破肃州后,“军民尽屠之”。破盐州后,“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而据《史集》记载,做为西夏首都的兴庆府为未能在这波屠城中幸免。“异密们按照他(成吉思汗)的命令,秘不发丧,直到人民从城里出来,就把他们全部杀死”。城中居民惨遭屠戮,在察罕力谏后才罢手。(当然,又有一说是蒙古人在察罕的劝说下放弃了屠城,但是兴庆府抵抗如此激烈,长达6个月,蒙古人放弃屠城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将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更合理些)

蒙古人的大规模屠城肯定是带来了大量文化典籍毁灭,尽管耶律楚材在蒙古军攻克灵州后,抢出一部分典籍,但很可能也不是关键的典籍。根据《宋史》记载,夏朝是有实录存在的,但在夏朝灭亡后,并没有关于《夏实录》或夏朝的起居注记被抢救出来的说法。要知道,《宋史》和《金史》的基础史源实录、起居注等都在战火中保留下来了(见《元史》张柔和董文炳的传记),而独独西夏没有这样的条件,陷入了史料匮乏的状态。事实上三史的编写者就明确说西夏的附传是用周边史料编的,根本就没有提及实录、起居注、国史这样的档案,可见西夏文化典籍破坏之严重。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今史所载追尊谥号、庙号、陵名,兼采《夏国枢要》等书,其与旧史有所抵牾,则阙疑以俟知者焉。

其次,西夏也缺乏修史传统,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为学士,俾修实录”,这离西夏建国已经117年,终于想到开始修实录了,而看它隔壁的辽国,早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就已经有国史院这种专门修史的相关机构了。所以,西夏正史的缺失和西夏政权本身不重视修史也是有些关系的。

综上所述,主要是元廷因为正统性原因看不上西夏,那真是态度问题。其次西夏因为遭遇兵祸和以及自身不重视修史的特点,导致了可用史书不多。这几点就是西夏没有正史的原因。

引用文献:《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史集》、《庚申外史》

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其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以及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他们以为: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