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窑瓷器的鉴定,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这个您认为对吗?

复窑瓷器的鉴定(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这个您认为对吗?

我认为“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极其肤浅的“宏观特征”的主观描述而已,既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规律性,又不具有不可逆性、不可仿性、不可复制性和无可取代性,而不过是可逆、可仿、可复制和可取代的浅表现象而已,若说以此“可作为鉴定的依据”,那么它到底能“鉴定”什么?可靠性是多少?有无可考性?

“瓷器传统宏观特征眼鉴法”由于其所依据的“宏观特征”都不过是可逆、可仿、可复制和可取代的外在浅表性特点和特征,“偶然性”、“或然性”、“极端性”极其明显,致使其鉴定结论的“偶然性”、“或然性”、“极端性”更为明显,可靠性与可考性为零甚或是负数!

因为大前提就是“偶然性”、“或然性”、“极端性”的,小前提还是“偶然性”、“或然性”、“极端性”的,那么其结论就只能更是“偶然性”、“或然性”、“极端性”的了,与纯粹的“蒙、猜、估、赌”结果无异,只不过在无知者看来过程看似头头是道实则都是强加因果、强奸因果而已,其欺骗性也就在此!

所以,“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实则不过是一句狗屁不通的屁话、废话和鬼话,彰显出来的是“瓷器传统宏观特征眼鉴法”的无知、无能与无耻,暴露出来的是其邪恶、丑恶与罪恶!

鉴定的依据,鉴定的尺度,鉴定的标准,鉴定的规则,鉴定的程序,鉴定的结论,一定要统一,一定要一致,一定要通行,一定要通用!惟其如此,鉴藏界“知识经济”的春天才会来临、才能来临、才可来临!

上几件古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南宋官窑神级臻品厚胎厚釉典范翠青釉冰裂鱼籽纹羊头尊。

南宋哥窑神级臻品大器型小开片米黄釉金丝铁线纹束口贯耳瓶。

南宋哥窑神级臻品薄胎厚釉典范米黄釉小器型大开片金丝铁线纹胆瓶(口残)。

瓷器在什么情况下表面上出现结晶体?

古瓷器中结晶体的出现是由时间长瓷体被氧化生成的物质。这种结晶体是经过一步一步慢慢形成的,是多种原因吧,比如:时间越长氧化层越厚、存放时的温度、湿度、密封度等等都有直接关系。

结晶体分为多种,一般在瓷器的釉面生成的叫结晶斑时间越长越明显(像粉末状或粉粒状)这种结晶斑遇水无形、干后重新出现用水洗不去用布擦不掉。如下图:

哪些结晶体基本上都是生成在瓷器的露胎处或胎骨处,但结晶体遇水还是存在的,也是用水洗不去,用布擦不掉的。如下图:

还有铁锈斑结晶体,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