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瓷器鉴定哪家比较好,徐建军的人物履历?
2003年 《扁古壶》、《玉乳壶》刊登于“壶魂”书刊;
2005年 《仿古壶》刊登于“名壶赏析”书刊;
2006年 《竹趣壶》、《意掇壶》刊登于“砂海掇英”书刊;
2007年 《高风亮节壶》作品刊登于“紫砂艺术经典”书刊;
2009年 《祥龙壶》荣获陶瓷艺术全手工比赛《二等奖》;
2010年 《兴源三脚如意提梁》荣获陶瓷艺术全手工比赛《二等奖》;
2011年 《秋硕壶》荣获中国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工艺美术评比《银奖》; 2012年 《翻盖柿子》荣获中国莆田工艺品博览会工艺美术评比《金奖》
作品 《竹趣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 《甘露烹茗》被安徽淮北博物馆永久收藏;
现任南通市牧井微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宜兴紫砂壶大师有没有叫王刚的?
王刚,男,祖籍江苏宜兴, 1986年6月生于宜兴陶瓷世家,又名王小刚,自幼爱习书画,从小接受紫砂艺术的熏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伟群学艺,后又得到顾绍培、李昌鸿、鲍志强等大师的悉心指导,制作技艺得到较速的进展。在从事紫砂陶艺的创作和研究道上,不断汲取传统艺术精华,王刚紫砂壶作品线条流畅、深具功底,既传统的表现,又有个性的张扬。作品多次被邀请展览并获奖,深受国内外文人雅士的青睐。
2006年作品《菱花仿古》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8年作品《仿古》荣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9年作品《三色荷花》在首届中国(宜兴)紫砂原创专利作品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作品《合菱》在西部茶文化展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0年作品《吉祥壶》在河南省第二届紫砂艺术节荣获创新银奖;
2011年作品《鱼化龙》在中国宜兴陶艺五朵金花北京日报展中获“中艺杯”银奖;
2012年作品《富贵金砂系列》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金奖…·
爽一家养生锅是真的吗?
爽一家养生锅是假的,我们做饭的时候都需要用过的,但是铁锅的话,可以是我们莆田,这也是养生的一部分,所以养生过的话,只是能够尽量的保持住营养成分不会流失,但是说养生的话,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他也不会使你做的菜更加的有营养,所以爽一家养生过是假的
莆田跟潮汕和闽南跟汕尾有什么不同?
让莆田人承认自己是属于闽南人,就好比让上海人承认自己是江苏人,让福清人、长乐人承认自己是莆田人,一样让人觉得可笑。
一般只有潮汕、海南、广东粤西,等地方的人,他们祖上有些是来自莆田的,现在他们所讲的母语和闽南话相似,他们才会觉得莆田是属于闽南体系的。
而在福建的本省,个别闽南人乐于见到自己多了一个小弟,也开始刻意宣传、甚至偷换概念说莆田人是属于闽南人。
莆田人自古以来就不属于闽南地区根据莆田县志所记载,在石器时代,莆田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福建以前是属于百越中的闽越,到了封建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福建被称为闽中郡。闽中郡所属的范围,不单是现在福建全省,广东的潮汕、梅州,浙江的温州等地,在当时也是属于闽中郡。
从早期的闽中郡(福建)行政划分,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广东潮汕、梅州、浙江温州等地,他们的族谱记载着祖先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秦统一六国后,只废除掉闽越王的王号,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派官吏,实施有效统治。
后来汉高祖上位后,恢复了之前的闽越国,把驺无诸(勾践的后裔)重新封为闽越王。
时间到了西晋,在西晋太康三年,将原建安郡,拆分为建安、晋安两郡。
到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兴化也就是莆田的别称,福建现在的八闽,也是后来的明朝洪武元年,将福建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虽然在封建时代,兴化也曾一度是挂在南安郡(今闽南的泉州)所辖下,但并不代表着,莆田就属于闽南。如果你非要把封建时期的管辖说成莆田人就是闽南人,那你也可以说福建人,其实就是浙江人、江苏人,因为早期的闽越也曾划入扬州、浙江管辖的范围之下。
福建第一次人口有规模性的入迁、迁出,应该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到了西晋时期有次最大的中原人与闽人的交会,史称八姓入闽。
以及后来的唐、宋时期等等,不同时期都有中原人迁入福建生活,这些从中原入闽的人,他们所选择的目的地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家族有记载,在唐末入闽的分为两类,一个是直接在闽北安家,另一个是在闽南安家。
这里的闽南并不是讲,莆田属于闽南人,莆田是属于福建最早设县地之一,根据莆田县志及其他史书所记载: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第一次为莆田置县,后来又废除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置莆田县,又被废掉。
莆田与闽南一直是独立的存在,只有在不同时期,所属的管辖地被变来变去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语言上,莆田话与闽南话差别还是很大的,莆田人听不懂闽南话,闽南人也听不懂莆田话。
莆田人,跟潮汕和闽南跟汕尾有什么不同莆田人与潮汕、闽南、汕尾都属于沿海地区,这几个地方相同之处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特别是久远时期的祖先信仰,在这几个地方都很重视,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清明节祭祖,却不能不回去。
这一点可以从这几个地方的农村,每个村都有宗祠就能看出来,宗祠供奉的并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的祖先,这是属于祖先的信仰。
除此之外,这几个地方的人,都是很勤劳、团结,特别能吃苦。
要说这几个地方的不同之处,应该是在于语系上的分别,潮汕的语系更接近闽南系,哪怕是祖上从莆田的语系迁移过去的,但莆田语系一直不是当地的主流,会被当地的闽南语系所同化。
但你要是觉得,潮汕这些地方,不会说莆田话,就表达莆田以前也是闽南语系,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像是现在很多有方言的地方,他们的后代,长期生活在普通话的地方,他们都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了。
但你能因为他们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就认定,他们是外地人吗?并不是他们只是被大环境同化罢了,骨子里的基因,还是父母给的。
除了语言上的不同,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莆田的很多饮食都保留着中原人的特点,再根据当地的气候、食物进行改良成适合当地人吃的食品。
比如中原地区的河南水煎包,在莆田叫煎包,莆田的煎包馅料更丰富,个头也更大。
河南人喜欢以面食为主食,莆田同样也有,莆田的卤面就是属于正餐,而把面食当成正餐,在南方很少会有。
中原人冬至有吃水饺的习俗,莆田吃的是汤圆,这个汤圆和水饺差不多,里面所包的都是肉馅的。
最后莆田一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冬至扫墓的习俗,而不是在清明节扫墓。
结论:莆田是属于闽中地区,自古以来就不属于闽南,闽南人与莆田人一样,他们的祖先,大多数都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
不能因为在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把莆田划到闽南系的泉州管辖之下,就认为莆田人属于闽南体系的。
莆田与闽南一样是属于百越中里的闽越,经过几次衣冠南渡之后,闽越与中原人同化,造成了莆田独特的方言体系。
现在莆田所居住的人,从他们族谱上都可以看出来,就是以前的古原人,而不是同为闽越的闽南人。
至于莆田与闽南、潮汕的关系,也只限于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家族的变迁,让他们族谱上有同一个祖先。
在早期的时候,整个福建都是属于江南所管辖的,闽浙一家亲的说法在民间很流行,而在广东除了广府人所占据的为主导,其他地方也有闽粤一家亲的说法。
其实不管是闽浙一家亲还是闽粤一家亲,都是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大变迁造成的。对于莆田与闽南来说,因为距离很近,这种变迁是相互的,比如莆田秀屿区居住着一些惠安迁过来的人,他们会讲闽南话也会讲莆田话,惠安也有莆田迁过去的,这种两个地方交界处人口相互迁移,代表不了什么。
南少林是在福建泉州还是莆田?
中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南少林:佛教禅宗代表性寺院、武术南拳发源地。
武术是我国国宝,福建莆田是武术之乡,自唐代武则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全国级武状元12人,武进士307名,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也是东南沿海武术活动中心,南少林的“佛家拳”、“安海拳”、“一指禅”等名扬大江南北,远播日本、东南亚。199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南少林传统拳术大赛。
各路拳师表演51种不同的拳械,110多个套路,并首次发现了新的拳种“佛祖拳”。习武有上自88岁的长者,下至5岁的孩童,反映了南少林故乡的武术遗风。
1.历史考证与重建
南少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下林山村境内。南少林寺建于南朝初年,是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发源地。莆田南少林寺不仅是佛教中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南拳的发源地之一。其建于南朝永定年间(公元577年),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市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直至1986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南少林寺遗址(莆田南少林寺遗址)。1989年,在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筹备重建工作。[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确定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亲笔题写“南少林寺”匾额,支持南少林寺的开发建设。1998年12月8日,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正式向海内外开放。
2.寺庙简介
据传,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创建于南北朝的陈朝永定元年(557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九莲山,住锡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时,寺庙更加兴旺,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时,寺院仍保留兴旺趋势。刘克庄也盛赞“邑之嵩山少林”。此后,几经兴废,几易其各,而为名寺。林泉院毁于清初。现在南少林寺遗址一带仅存一些附属寺院,如资福寺、红花亭等。
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纳广化寺方丈管理,成为两寺院共同统一体制。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
南少林寺依山就势,座东向西,以护寺河、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寺”牌坊、“入三摩地”的山门、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中轴线,两侧有宽敞的石阶与通道,自下而上通往各处左翼为偏门、钟楼、伽蓝殿及廊庑等,右翼为偏门、鼓楼、祖师殿及廊庑等,还有斋堂与僧舍等,纵深500米,横宽200米,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护寺河如玉带缠腰环绕其前,通三桥经牌坊进殿堂。
天王殿
南少林寺的天王殿宽21米,深18米,高15米,祀弥勒佛,背向为韦陀,两侧为四大金刚。大雄宝殿宽26米,深23米,高17米,祀三清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寺内油漆一新,佛像鎏金溢彩。各殿前均有宽阔的石埕,奇花异草点缀其间。
天已殿
天已殿宽21米,深18米,高16米,祀弥勒佛,背向祀韦马火,两侧祀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宽26米,深23米,高17米,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南无消灾延年药师佛与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在“举慧灯寻觉路曾从碧濑访龙湫又向紫霄探虾窟悟道还在九莲山上,凭性月昭迷津不去壶恬窥蟹井那论燕洞证虫文安身只皈一指禅中”,“南无论法西天取经尔时象教译文特书中国史,东土传禅北戒分派此地龙华接武重启少林宗”等楹联群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3.佛教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006年11月2日,南少林寺举办盛大的“恢复宗教活动场所交接仪式暨祈祝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正式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目前僧众的人数已经有三十多位,千年古刹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7年10月30日,莆田南少林寺举办了南北少林武术公演盛会及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场所一周年暨祈祷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大法会,使得历史上南少林寺的禅武传统得以延续。
2009年1月3日,福建省莆田南少林寺隆重举行自重建以来的首次剃度法会。本次法会礼请了莆田南山广化寺都监贤文法师,莆田市佛教协会会长、南山广化寺监院定兴法师,莆田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山广化寺监院空性法师主持剃度仪式。他们经寺院长期观察,能够吃苦耐劳、道心坚固、发心为教。剃度仪式结束后,三位法师还为他们及其他沙弥一起传授了沙弥十戒。
2012年2月4日下午,“莆田南少林环球功夫赛”在福建省莆田市综合体育馆开打。以福建散打队为班底的中方队伍,与来自泰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地的世界拳王联队展开激战。
2015年11月8日晚,来自南少林寺的少林武僧们及福建等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精彩亮相第五届中国莆田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开幕式。来自海内外15个代表团、100多位高僧大德在莆田市万人体育中心出席观看,上万观众共襄盛举。
2015年11月9日,莆田南少林寺举办了“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高峰论坛与南少林发展战略研讨会,活动吸引了200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僧众、政府官员、学者、记者及武术爱好者前往。他们齐聚九莲山,共同商讨中国佛教、南少林的未来发展宏图,进行了一场事关文化输出、弘扬南少林寺禅武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讨论。
2016年3月中旬,莆田南少林寺一行55人应邀出席印度新德里举办的2016世界文化节暨‘生活的艺术’成立35周年庆典”。
2016年7月27日至8月1日,应日本那霸市文化协会和国际冲绳刚柔流空手道联盟的邀请,福建省莆田市南少林寺方丈空性大和尚带领南少林寺禅武团访冲绳。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