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瓷器外销的特点,出口版义界酒怎么样?

出口版义界酒非常好喝,来自安徽亳州,明清时期,这里酿的酒都是进献皇家的佳酿,因酿造水源取自公元529年开掘的古井。出口版义界酒属于江淮派浓香型白酒,香气比较清雅,口味细腻柔和,故江淮派的浓香白酒又可称“淡雅浓香”,古8是江淮“淡雅浓香”的代表,初闻香气幽雅,入口则饱满馥郁,粮香突出,窖香自然。

明清时期瓷器外销的特点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为英国在中国大肆贩卖鸦片?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最为耻辱的一件事,烟片战争以后,中国就由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时代,外国列强肆意践踏中国领土,要求巨额赔偿。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清朝禁烟是否是导致中英两国战争的原因?一、烟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实行的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和特定的地方。当时,海外贸易只能通过广州特定口岸,而且进出口必须有官方的许可证,即只能通过广州的“十三行”进行交易。这样,就使外国的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规模和渠道受到极大限制。

中英贸易方面,历史资料显示,1781年~1790年,中国出口英国的茶叶达9000多万元,而英国出口到中国全部工业品为1600多万元,当时的贸易结算拥戴是白银,这样,每年中国对英国的贸易顺差在7000万元的白银。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每年给清政府贡献税银就突破180万两。

英国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英国经手中英贸易的主要是东印度公司,英国人非常喜欢中国的茶叶,19世纪初,英国每年茶叶采购量为2800万磅,是英国采购的主要产品。为此东印度公司支付数量庞大的白银,为此,他们使用过三种商品来保持贸易的平衡。

第一个是棉花,棉花和印度形成了一个三角贸易关系。就是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棉花卖到中国,然后把茶叶卖到英国本土,再把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卖到印度。但到了18世纪末期,中国棉花的需求量不断下降,东印度公司找另外到一种产品白银。

第二个产品白银也成为三角贸易关系。英国商人采购的中国茶和纺织品向美州销售换回美洲的白银,然后把白银拿到中国买到中国的茶叶茶,把茶叶运回到英国。这种贸易关系对东印度公司来说稳赚不赔,但后来美洲十三个殖民地对英国制定的《茶税法》不满,最后导致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殖民地商人把从中国运来的茶叶倒入了波士顿湾。

在此情况下,东印度公司开发出另外一种产品,就是第三种产品鸦片。中国人很早就吸食鸦片,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吸食鸦片比较普遍,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原产地就在印度,而且东印度公司监制出的鸦片远远超出了中国本地的鸦片质量,销量非常好。所以,鸦片就替代了美洲银元。这样,中英之间的贸易就发生了逆转,中国成为这种贸易的逆差国,鸦片贸易使中国每年流失白银数百万两。

因为英国在鸦片贸易上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西方其他国家的商人也马上看到了商机。美国人开始从土耳其等地方向中国贩运鸦片,俄国人从中亚向中国运进鸦片进行销售。鸦片战争前的几十年间,偷运至中国的鸦片总货值约3亿元以上。

二、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东印度公司态度

英属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王室授权享有组建军队、占领地盘、发行货币、订立和约、进行结盟宣战等权力的特权贸易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具备准国家性质的组织。19世纪初期,英属东印度公司主要与英帝国的殖民地开展贸易,如买卖香料、茶叶等。这样东印度公司就充当了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当东印度公司在英属印度生产鸦片,并拓展了中国市场,独立运作创造了丰厚、惊人的利润。

这时,东印度公司羽翼日渐丰满,该公司在财力和实际影响力上都可以与伦敦方面能够分庭抗礼,伦敦方面有人开始担心,英属东印度公司会不会像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逐渐摆脱伦敦的控制。在鸦片战争之前,伦敦方面开始考虑削弱东印度公司势力,但没有找到机会与借口。中国提出禁烟,伦敦没有异议。但中国海关官员十分腐败,在鸦片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同时东印度公司远离英国”,导致鸦片贸易以走私的形式屡禁不绝。

三、英国对中国禁烟态度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并在虎门海滩销毁了全部没收的鸦片,使东印度公司支持的鸦片商人损失惨重,东印度公司在靠着自己的影响在国会施加压力,要求英国出兵干预。

国会内部的英属东印度公司代表人物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提出中国没收的鸦片应该给予赔偿,英国应该立即派出军舰占领香港。议会内的另一方,议员威廉姆.格拉斯通意识到东印度公司是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为遏制东印度公司做大,威廉姆在英国社会掀起了反战浪潮。英国社会也对帕默斯顿为满足鸦片商贩的利益而向中国开战行为,大加抨击。甚至维多利亚女王也反对鸦片贸易,反对出兵中国。

同时,林则徐在广州查封了烟馆,停止了英国商人的所有贸易,并派满清水师,封锁了珠江口,拒绝给英国海上商船提供水源和食品,这些信息传到英国,经过英国一些媒体歪曲报道,英国议会认为,中英之间的争吵不再是经济上的贪婪和毒品走私,而是中方对他国尊严的严重挑衅。

但是迫于东印度公司的压力,以及鸦片贸易带来的丰厚利益,最终,英国国会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出征的军费与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后的收入之对比,英国国会以271:262票的微弱优势,同意东印度公司对中国采取“惩罚性措施”。

1840年初,英国驻中国商务代表义律收到了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信件,告知他英国派出的军舰将于4月初步到达中国。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驱逐英国商人离开广州,禁止英国商人的一切贸易活动,并派清军进入澳门。派大清水师在海上阻止英国商船取水和食物,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9月4日,义律乘乘带领3艘武装帆船来到九龙,为英国人供应食品。满清方面也派出三艘船,阻止义律等人供应粮食。义律派翻译乘小船前往满清的船只,再次要求为英国人供应食品。但是满清则告知英方中方会向英国人提供紧急需要的物资,但拒绝英当局给英国人购买粮食,义律被彻底激怒。

他警告如果满清不答应他的要求,英方就会击沉满清船只。当英方最后通牒时限已过,满清没有任何结果时英方向满清船只开火。到下午4:30,英军弹药不足,暂时撤去,满清船追赶。此时,英国的增援舰船赶到,同时英军补充了弹药,双方陷入僵局。夜晚时双方结束了交战。第二天,满清只撤离,英军也撤离。这次海战,双方互有伤亡。

1839年11月2日,满清水师与英国武装商船在穿鼻洋发生了交火,英“士密”号帆斜旗落,最后逃跑,清军水师3只兵船进水死15名,伤数10人。

1839年10月1日,英国政府以中英商务受到中国政府无礼阻挠,英国公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向英国国会提交“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宣布正式封锁广州港,永远断绝和英国的贸易往来。1月8日,英国军舰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英国女王在国会演讲,大意是说英国人在华利益及大英王国的尊严受到严重威胁。她将关注这一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1840年4月,英国国会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国会通过采取一种军事报复行动。

1840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有40余艘舰船,4000多名士兵气势汹汹地开到中国沿海海面。战争爆发后,同时,英国从本土也不断增援。开始,中方官员和朝廷认为英军为蛮夷,不具多大威胁。英军到达广州海面后,封锁了广州、厦门等处的出海口,截断中国的海上贸易通道。7月,英军北上攻占了浙江定海(今舟山)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皇帝派琦善与义律谈判签订了《穿鼻草约》,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但道光帝看到条约,另派派奕山等赴广东指挥作战。全部以失败而告终、道光准备媾和。但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

从1841年8月到1842年8月,英军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乍浦、吴淞,英军军舰开入长江,攻战镇江、进逼南京。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议约,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为什么外国人不喝中国茶?

无脑的问题!首先,外国人不喝中国茶的结论,你是怎么得来的?这个结论本身就不成立,实际上欧洲的好多国家有喝茶的习惯,但喝法与中国不同,比如英国、俄罗斯等。其次,要了解中国的茶,我们的茶分为很多种类,但外国人不是都喜欢,他们偏好红茶。第三,在很早以前,茶叶就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所以中国也怕茶种流播出去,但这是难以防范的事情,清朝时英国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印度大吉岭等地种上茶树,俄罗斯人在索契等自己的国土上也种上了茶树,日本人就更不用说早已种上了,这都是他们喜欢茶的表现。第四,当然,外国人进口茶也不一定都要自己喝,他们可以进行工业加工,生产相关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去,有钱赚人家干嘛不赚?时间关系,就写了这几点吧!

宋元明清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是中国瓷器历史的悲哀吗?

中国瓷器的发展从五千年的新石期时代,发展到汉代的绿釉,到两晋的红釉到唐朝的唐三彩瓷器,由于人们对于烧制瓷器的温度,运输条件,制泥工艺的不断认识,中国真正的瓷器在唐宋时期终于从陶器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瓷器,加上中国人的充满智慧,能工巧匠,在宋代开始有了自己的名牌瓷器,除汝哥官均定五大名窑,,出现了磁州窑,曜州窑,龙泉窑等等南北各地的多个窑口,生产大量的民用,官窑瓷器,大大的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各种各样的美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最重要的饭桌上的碗盘,碟,勺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独配,让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文明,富裕的生活中,但是到了元代,蒙古族能征善战,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建立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辽阔无边的国家,这样对于我国的瓷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种过去满足小打小闹的各种窑场,满足追求小康生活的高品质的瓷器,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市场上要求一种磁化程度更高,工业化生产更加集中,市场上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价格更加便宜的瓷器需求被大量提出来,于是在景德镇和各个窑场制瓷大师们和工匠在中央政府的严格要求下,迅速研制出来了比单色釉色彩鲜艳,绘画生动的元青花,元釉里红等等多种瓷器被生产出来,为了满足出口的需求,大部分的单身釉瓷器,汝哥官均定,磁州窑,曜州窑,龙泉窑虽然瓷器漂亮,但是多次加工,有刻划,剃画,多次试釉的传统工艺就慢慢的被淘汰了,形成了以景德镇二元配方,元青花一次高温烧制,色彩鲜艳,各种各样的图案都能够呈现,不管是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还是人物故事都在能工巧匠的手里表现的或灵活性,最值得谈论的两个瓷器品种的研究元青花和元釉里红最终因为泥土,釉面,染料等等原因,把釉里红不好掌握釉里红技术以及染料的来源,成色,烧制温度等等原因也被时代淘汰了,形成了几百年来青花长盛不衰,一支独大的局面,龙泉窑也就随时代淘汰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前叶,瓷器革命终于完成,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青花瓷就这样从景德镇走向世界,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优秀的制瓷工匠们长期努力探索的结果,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元青花和元釉里红,就明显的感觉到,以国产蓝料为主生产的元青花,表现形式更加艳丽多彩,形象传神,制作简单,工艺简明,满足市场的需要,走向历史长河,釉里红就慢慢被取代,一直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和清代早期,由于国力强盛,不断研究,生产出来更多品种和花色的瓷器,满足不同阶层的人需求。

元青花瓷器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历史,在竞争中淘汰了元釉里红,龙泉窑,汝哥官均定等等名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纹章瓷收藏为何海外热国内冷?

【文藏来答】先来看看何为纹章瓷?知道这些你就明白个中缘由了~

纹章瓷是中国明清时期外销瓷器的一种,因瓷器上绘有欧美个人、家族、社团、公司或城市的纹章而得名。它以欧洲来样图案为稿,经中国瓷匠手绘制烧成,是欧洲纹章艺术与中国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昂贵的定制成本

18世纪英国奥奇欧佛家族提供的纹章瓷设计图样副本

西方人来华定制纹章瓷始于16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渐趋普遍。这一时期,广州作为世界性的东方大港,是纹章瓷定购、烧制和出口的基地。18至19世纪在广州定制的纹章瓷,由于中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绘画技巧有别,要求中国工匠完美地复制西方客户的纹章图样实属不易。以18世纪英国奥奇欧佛家族定制的纹章瓷为例,为了向中国瓷绘艺人准确、完整地传达定购要求,该家族专门聘请著名艺术家亚瑟·戴维斯,按瓷盘的样式绘制了样本,费用高达1英镑。样本的背面还注明纹章的主人、样本专供定制中国瓷盘使用并需归还等信息。结果令人惊叹,原稿中所见的每一片枝叶和花瓣,还有水中的粼粼波光等诸多细节,均被忠实地呈现在瓷盘上。如果不看原稿,很难想象作品出自对西方绘画一无所知的中国匠人之手。

1728年英国托尔家族送往中国用作样板的纹章藏书券及其背面

该家族于1740年和1743年前后两次定制了至少120件餐盘和34件大盘,平均每件成本高达1英镑。这一成本是普通纹章瓷的10倍,是大宗日用瓷器的近百倍。奥奇欧佛家族定制的这套纹章瓷,完美呈现了中国工匠对西方装饰风格、绘画技艺的精准掌握。这套产品的高昂成本和无与伦比的精美绘工,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纹章瓷之最。

国内收藏较少

瑞典格瑞家族定制的青花纹章瓷 广州博物馆藏

相较于明清时期其他的外销瓷种,纹章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可谓是外销瓷种中的“官窑”产品,也是清代中西瓷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然而,由于纹章瓷均为来样定制的外销商品,在21世纪以前,国内收藏数量极少,相关的中文记载和研究殆为空白。

清康熙 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藏

踏进新世纪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中国外销瓷渐次回流,国内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拍卖公司、科研机构的交流日益频繁,纹章瓷才逐步进入国人的视野。广州博物馆早在2000年前后,便启动了中国外销纹章瓷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广州博物馆已入藏1000余件此类珍品,除前述英国奥奇欧佛家族定制的高品质、昂贵纹章瓷,还有为瑞典国王卡尔三世、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父母联姻、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家族成员及荷兰、英国、瑞典、美国等国王室、贵族定制的纹章瓷。

清雍正 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藏

在征集过程中,广州博物馆还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纹章瓷的文献、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其间得力于英国纹章瓷研究专家安吉拉·霍华德女士的密切协作。安氏的先夫戴维·霍华德是中国纹章瓷研究之父,其生前所撰《中国纹章瓷》是该研究领域之奠基性著作。两卷本巨著收录了逾3000件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图版,通过对大量纹章瓷边饰的对比研究,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装饰特点,为纹章瓷及外销瓷断代提供了重要参照物。其成果实际是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示范。

清乾隆 青花花卉广彩汤窝 广州博物馆藏

安氏的研究成果汇成《从东方到西方——英国市场定制中国纹章瓷贸易》一文。该文运用了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纹章瓷,分时段详细说明了英国定制中国纹章瓷的贸易历史及不同时期的特色。这些断代信息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为其他外销瓷的断代和查证提供依据。

一瓷看世界

清乾隆 广彩描金折枝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藏

纹章瓷与其他外销瓷一样,固然均具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和技术融合的商品特色,但其更具历史研究价值。每件纹章瓷实际都是一段历史的承载物和见证物,记录了某一时期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工艺、装饰艺术水平和中西贸易的历史。纹章瓷融中西方世界的最新制瓷工艺、装饰艺术、历史人文精华于一体,可谓“一瓷看世界”。

清乾隆 广彩描金盘 广州博物馆藏

根据现有资料,除清代早期有少部分纹章瓷在景德镇生产,大部分的纹章瓷定购、生产、运输、销售过程都在广州完成。这种独特的“广州制造”商品,蕴含了当时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诚为研究清代广州城市历史和口岸文明珍贵的实物资料。

原文作者:乐素娜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2018年1月刊《当西式生活遇见东方情韵》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