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明清瓷器图片,斗彩和粉彩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如下:

粉彩明清瓷器图片

第一、 斗彩和粉彩的创立时代不一样:其中斗彩是创始于明宣德;而粉彩则创始于清康熙。

第二、 斗彩和粉彩的用料不一样:其中斗彩是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而粉彩则主要用玻璃白,其由红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配制而成。

第三、 斗彩和粉彩的生产过程不一样:其中斗彩是先在坯上描绘,待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而粉彩先直接在烧好的白瓷上勾画图案。

如何有效的鉴别明清瓷器?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们不妨选一个方面,即从龙纹的演变看明清时期的御窑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明代

明宣德

从历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就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盘剥现象的普遍,如“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解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都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立规矩的时代,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现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权思想。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明正统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明成化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明弘治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嘉靖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明隆庆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明万历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明万历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清代

清康熙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雍正粉彩真品特征?

作为中国陶瓷的璀璨明珠,清雍正粉彩胎质细腻,釉色油润,笔意细致,色彩明艳动人,其清雅淡丽的格调有着及其持久的耐看度,就像一杯老酒,越品越醇。和现代粉彩不同的是,雍正粉彩里的花卉形态都近似于中国画里的“没骨花”。

为什么说玩粉彩比青花容易?

目前投资同治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色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收藏投资两相宜。其理由是:第一,这个时期民窑粉彩瓷器真品较多,对工薪族古瓷收藏者来讲相对容易,特别是对年岁比较大的收藏者,这些收藏品可能似曾相识,多少还有儿时的记忆,甚至祖辈留下的传承有序的一两件传家宝,自己有绝对的把握,也容易上手,不会有赝品之忧。

第二,同治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同治粉彩

第三,同治粉彩器最好能收集器型完整,造形独特,画工精细者。广东藏家吕公志强几年前收集到的清同治粉彩绘八仙人物六方形带梅花孔帽筒,是清帽筒典型器。据考,帽筒最早出现于清嘉庆,是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花翎顶戴用的,六方形居多,身部留孔。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也可用于熏香除臭。随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逐步演变为家户人家的陈设器,以园型不带孔居多,已不具置花翎顶戴的功能。故这种式样的帽筒,特别是画工精巧的粉彩群仙人物纹帽筒,比同是粉彩的山水纹、花鸟纹价格高,比同类青花纹式的价格也高出许多。

如何区分明清时期的甜白釉瓷?

永乐的红釉,青花和甜白是永乐瓷器独树一帜的存在,白釉瓷器以唐代邢窑的白瓷,宋代五大名窑的定窑,都十分著名,但我认为把白釉瓷器推到巅峰的还是永乐的甜白釉,永乐甜白涵盖了两大点,第一所谓甜,给人一种糖的感觉,它的白釉温润如玉,有温柔恬静之感,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薄,景德镇之所以出名,因为景德镇的瓷器的代表性,而它的四个代表性类别瓷器就是青花,粉彩,颜色釉跟玲珑瓷,玲珑瓷就是胎薄,而甜白釉就把它的薄发挥到了极致,能够透光见影,而且明代瓷器釉色肥润,明代甜白的胎透过光是肉红色的,清代甜白,胎体粗糙,没有肉红色感觉,而且釉面没有明代的莹润,甜白首推永乐,从明晚期到整个清代,都在仿永乐甜白釉,特别是清三代,国富民强,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对永乐瓷器,特别是甜白釉瓷器倍加推崇,命人仿治,但画龙难画骨,虽然在器型上差不多,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终究仿不了永乐甜白那样的釉色及透明度,我觉得明代甜白釉要好于清代,不然后世也不会仿前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