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人生 机锋,红楼梦众多人物中?
开篇明义,妙玉在红楼梦中,论高雅和品味在俗世之中应当是中等的水准的,不算是一流的,但也是不错的。
红楼梦人物范围内,妙玉在教养和情趣格调当属不错的水平。
“妙玉的高雅和情调”,冒昧理解一下,有这几个方面重点:
1.妙玉的高雅,要分析其气质,能做到有涵养、一定的心胸、从容的言谈举止,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达到在道德上的纯洁、情操上的高尚、生活上的积极。
2.妙玉的品味,要分析其对于生活的态度,是思想上独到见解、穿着打扮上大方得体又高雅脱俗、艺术领域上有一定的兴趣和成就。
3.高雅和品味是密不可分的,妙玉和高雅和妙玉和品味也有独到的关系,与众不同,我们要从各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妙玉的各个高雅品味上的优点和缺点。
基于题主的提问,我会立足红楼梦的文本,实事求是地深入到妙玉出现的情节之中,认真反思妙玉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对于高雅和有品味的人的各方面标准和要求,最后得出结论。
1.妙玉的高雅气质:“尘世中的美玉,遁世的凡心”1.1
高雅气质与否?我们重点辨析一下妙玉的内在涵养
妙玉是一个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人,这和妙玉的命运有关:
1.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
2.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当然这里的命运并不一定决定了妙玉是一个超脱心性遁入佛门的安逸气质的女子,我们要从正反多方面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由于比较复杂,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
妙玉的内在涵养主要要分析这几个方面:
1.2
妙玉是否做到了内外双修、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呢?
是的。
妙玉是内在修为最为重视,在茶艺、作诗、园艺各方面精通,外在穿搭得体大方又从容安逸。
红楼梦对于妙玉的描写:只见妙玉1653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1.3
妙玉是否做到了与世无争呢?
是的,但是也存在俗世攀比的孤傲和洁癖。
妙玉在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也自然没有贾府内部的纷争和利益博弈,显得与世无争。
不过,妙玉不是真正脱离俗世的仙人,也有人间的攀比和孤傲。
1.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2.喝茶也是五年前的梅花雪。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3.她嫌弃刘姥姥,根本做不到和光同尘一视同仁众生平等。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这几个事件分析出来:
一方面,妙玉做不到众生平等,也没有一定的情商去夸奖和尊重别人,只有冷冰冰的孤高。
另一方面。既然妙玉私下邀请了宝钗黛玉来喝梯己茶,可见是对两人的认可,而黛玉喝了好茶竟然不识货,所以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这里有些对黛玉失望的意思在里面,很没有情商。
而我们知道真正有气质涵养是懂得“尊重他人、真诚夸奖”的重要性的,而妙玉显然并没有去达到这个标准,于是妙玉的那种与世脱俗更像是一种孤傲而不是一种解脱和开怀。
1.4
妙玉是否心胸豁达、自信追求?
答案是否定的。
这一点主要通过,大家津津乐道的“妙玉勾引贾宝玉”情节中体现。
主要情节是,妙玉孤高自傲,别人都不入她的眼,宝玉去要红梅,她热情接待;她和惜春下棋,看到宝玉进来,她脸红心跳,棋也没法再下。又说这里弯弯曲曲,怕迷路。宝玉随即送她回去。那晚回到栊翠庵,妙玉打坐因心绪不宁,又听到屋顶上俩猫打架,竟走火入魔。一会说许多王孙公子要娶她,媒婆对她拉拉拽拽,她不肯从,一会说强盗要来抢她。这次魔怔,请医吃药,休养了好几天才缓过神来。
妙玉真的是对于贾宝玉走火入魔了吗?很像的。
但是,妙玉真的喜欢贾宝玉吗?恐怕不是的。
原来岫烟走到栊翠庵见了妙玉,不及闲话,便求妙玉扶乩。妙玉冷笑几声,说道:“我与姑娘来往,为的是姑娘不是势利场中的人。今日怎么听了那里的谣言,过来缠我。况且我并不晓得什么叫扶乩。”说着,将要不理。岫烟懊悔此来,知他脾气是这么着的,一时我已说出,不好白回去,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只得陪着笑将袭人等性命关系的话说了一遍,见妙玉略有活动,便起身拜了几拜。妙玉叹道:“何必为人作嫁。但是我进京以来,素无人知,今日你来破例,恐将来缠绕不休。”岫烟道:“我也一时不忍,知你必是慈悲的。便是将来他人求你,愿不愿在你,谁敢相强。”妙玉笑了一笑,叫道婆焚香,在箱子里找出沙盘乩架,书了符,命岫烟行礼,祝告毕,起来同妙玉扶着乩。
妙玉如果喜欢甚至爱贾宝玉的话,贾宝玉通灵宝玉丢失疯疯傻傻,她岂有不担心紧张之理?可是当岫烟求她扶乩的时候,她冷笑着断然拒绝了!直等到岫烟将袭人等性命说了一遍,又拜了几拜,妙玉这才活动。你能从这里看出妙玉喜欢、爱贾宝玉吗?
那么这一部分到底体现了妙玉什么品性
我们都知道妙玉是进入佛门。
《般若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于是妙玉在栊翠庵,心却飞到了佛门之外。固然,她没有马道婆那样虚伪,但是内心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的动力让她着魔,于是来了一个俊俏可聊上话的贵族子弟贾宝玉就内心着了魔,无法遁入空门。
第87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慑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晃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
也无法勇敢追求幸福,在痛苦和纠结面前,选择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冷眼看世界,孤傲守护自己的尊严,又不止一次痴心妄想,寻求情感的寄托。
妙玉自称,“槛中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门槛外芳心暗动却没迈入俗世门槛的羡慕者。
1.5总结
透过这些细节,我们就不难发现,妙玉最贴切的关键词不是高雅,而是心性高下的世难容。
妙玉足够怪癖,的确又洁癖,你说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倒也是过分解读了,妙玉“世难容”的悲剧是整个社会把她强行扔入了佛门的回收处里面,不愿意提供帮助,一个女子在多重作用下养成了心性高洁,故而常怀“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之慨,在人世间淡泊名利,曲高和寡。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曲高和寡的妙玉,就是对于将她逼入佛门的回应,一种隐忍的不满,另一方面又不断委屈自己在佛门的心性修养之中不断走入空门,离开俗世的纷扰。这固然是一种高雅的形成途径,但也是一种悲剧命运的形成途径。
2.妙玉的品味如何?一个人的品味是多个方面共同展示出来的集合体,我们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分析。
2.1妙玉艺术品味如何?
古代文人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妙玉无疑是精通八雅的高人。
第一个经典事件是下棋。
妙玉和惜春下棋的情形。从书中记载来看,二人下的是围棋。二人在畸角儿的位置,进行了进攻防守的转换。妙玉还用了一个术语“倒脱靴势“
第二个经典事件是妙玉和宝玉在潇湘馆外听琴。
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里边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
然后就是经典的黛玉称妙玉为诗仙
中秋夜联诗,黛玉是诗兴大发,湘云是棋逢对手,唯有妙玉是偶然路过的看客,最后急急忙忙喊停,也只是因为“应该收尾”。“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
剩下的“书画花茶”分别对应了妙玉替黛玉作诗、栊翠庵的修剪、妙玉与贾母的斗茶……案例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2.2 妙玉的穿着品味如何?
这个我们可以参照89版中妙玉的服饰
第一套是: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黛绿滚边黑白阑干镶领淡青紫灰二色菱格水田比甲 蓝色腰带 月白交领长袄 铁灰长裙
第二套是: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黑白二色小菱格纹比甲 月白交领长袄 月白细褶裙 黛蓝长裙 浅灰交领长袄 白色交领中衣 浅灰长裙
第三套是:黑色绒面观音兜 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月白斗篷 黑白二色小菱格纹比甲 水蓝夹袄 水蓝棉裙
第四套是: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银色底子黑色纹样缎面对襟比甲 浅蓝色偏襟对眉立领长夹袄 浅蓝色细褶棉裙
第五套是: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淡蓝比甲 带白色护领霜色交领长袄 霜色长裙
第六套是:苍黑镶领带补丁土黄衬里灰色粗布直裰 黑色粗布裤子
下图为第一套:
我们可以发现,妙玉服饰相对比较朴素,不过前期妙玉打扮偏华丽了些,前几套中两耳上的耳坠,个出家人不应该有这样的首饰,脸上脂粉的痕迹也是不少。
妙玉在电影中服饰的纹样细节比较精美,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一下下面这张妙玉雪中打扮,认识一下什么叫清雅秀丽。
黑色绒面观音兜 淡紫色垂珠珞妙常巾 月白斗篷 黑白二色小菱格纹比甲 水蓝夹袄 水蓝棉裙
这套搭配,也是相当体现出妙玉品味的。
2.3妙玉的人生品味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的精神境界,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呢?
我们重点关注妙玉走火入魔那一部分,
妙玉归去,掩了庵门,又把“禅门日诵”念了一遍。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
她一开始坐禅心还算静。但被响声打扰,起身检查后,心就不静了。
“想起日间宝玉之言”,虽连忙收慑心神,但却无济于事,神不守舍,“走火入邪魔了”。所谓收慑心神,就是强行驱走杂念、心静下来。可此时她再也不能“断除妄想,趋向真如”了。
坐禅寂的“寂”是孤寂、心神安静。此时她再也做不到了。妙玉的这些表现,正是她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里的一些欲念。而这些欲念,对一个修道者来说是不允许存在的。
作为一个女尼姑,修行就是要抛弃欲望,不断修炼人生的真谛,但是她显然没有达到更高的遁入空门的精神追求境界。
那么另一方面呢,她在俗世之中,也只有几个琴棋书画的艺术可以算得上成就,没有足够人脉关系和入世争夺的心。
于是,在妙玉内心中,这种人生就偏向于荒诞,
《世难容》预示妙玉结局“风尘肮脏违心愿”
妙玉的结局其实仔细想来,本该如此,在人世间淡泊名利,曲高和寡,最后是失去了所有可以协助的力量,面对俗世强大的挑战和危害,只有悲剧一条路。
当然高鹗显然是想要更加凸显出主题的悲剧性。
妙玉一生心性高洁,一生傲岸,到头来却被贼寇劫了,沦陷在最肮脏最可耻最悲剧的命运中,遭到玷污。
3.总结结论依旧是:妙玉在红楼梦中,论高雅和品味在俗世之中应当是中等的水准的。
一块美玉,落在泥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果然是妙玉一生最全面的诠释。
不得不让人感叹:红楼梦很伟大!
有人说读书品茶相得益彰?
#泛文化写作营#
有人说读书品茶相得益彰,此话不假!至于看书时喝茶更好喝就不能一概而论了。看书喝茶是一种意境和精神的更享受更带劲!滋味可能还是要看茶哦😄
林语堂说:“读书是一种乐趣,品茶是一种情趣。”去掉任何功利因素,淘书、借书、抄书、评书、藏书,此为书趣。温壶、烫杯、泡茶、翻杯、敬茶,此为茶趣;书读多了,方能识别书的好坏,品茶多了亦能品出茶的优劣。爱书的人容易成书痴,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而为山之醉、梅竹之醉、月白风清之醉,正如对联所云:“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品茶要有一个好心境。读书与品茶一样,同样需要好的环境和心情,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难悟书中要旨。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之声乱耳。静心地品茶、读书,沉醉其中。读书伴茶正当其妙,书中情,茶中味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对于爱读书又爱品茶的人,比如我来说,读书与品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也难以分割的。品茶是很有讲究的,而读书也是有方法的。
不同的茶有不一样的风味,不同的书有不一般的意趣。有的人把书的作者与茶相类比,自得其中乐趣。人有性格,茶有百味!
啜苦咽甘,茶也。去伪求真,读书也。
茶之否臧,存于口诀。读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好书如同好茶,无不是和敬清寂;好茶如同好书,细品慢啜方能得其滋味。
茶与书,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品茶与读书也是各有千秋。但是仔细想想,二者也是有着相通之处:
茶文化妙在雅俗共赏,而书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两者阳春白雪,且平分秋色。雅俗共存共美。书与茶,如同两个不同的人,有着各自的个性,但是却有着共同的任务:为人生添一份清净,为生活增一份色彩。
茶要细细地品,而书则讲究静静地读
茶香如书香,茶香似书意
好茶妙在其香,香在水里;好书妙在其意理,意理在内容,人生哲理无不蕴含其中!
茶不是药,却可解七十二毒;书不是医生,却有益身心。
史仲文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学充满茶香风格,茶文化虽不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但是茶文化反映出来的茶精神,却是与中国文化的个性相契相合。是的,也难怪文人喜欢对茶的种种津津乐道,对与茶道更是乐此不疲,于是也就有了陆羽留下的那本享有盛名的《茶经》。
周作人说:“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菜根谭》所云:“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处?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可见品茶与读书,贵在一个“神”字,怡养心性之妙方也。静下来读书对于有的人是心的自由驰骋。而茶可提神益思,可助读书兴!
#茶生活#
妙玉真的看不起贾家吗?
红楼梦中妙玉有非常多可以说的话题,因为妙玉足够神秘,对她的介绍也少之又少,加之为人怪癖,不与人同,所以围绕在妙玉身上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大家对她也是莫衷一是。争议最大的有两个,妙玉为什么嫌弃刘姥姥,以及妙玉是不是看不起贾家。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妙玉没有嫌贫爱富,更不会瞧不起贾家。
【一】
妙玉其人孤高自赏,不同人对她评价不同。李纨说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黛玉宝钗认同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贾宝玉却对妙玉推崇备至,说她“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对妙玉送他一个生日贺贴高兴的跳了起来。
不同人眼中的妙玉各不相同。很难说妙玉是好是坏。读者认识妙玉,也是从各自理解角度,喜恶都不错。但有一个共识是所有人的共同认识“孤僻,万人不入她目”。所谓不入她目一定不是她瞧不起任何人,而是别人极难得到妙玉认可接纳。当初她来贾家前,就因为不肯攀权附贵,“不合时宜,权势不容”。贾家在请她时,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所以王夫人才特别正式的下了帖子请了妙玉来。
【二】
妙玉不肯来贾家,皆因“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显然吃过“权势不容”的亏。贾家下帖子请她,妙玉得到了尊重,当下心中芥蒂,被贾家请来。显然,贾家彬彬有礼,妙玉是认可的。既然认可就不会瞧不起贾家,否则她早离开贾家不会再大观园主持拢翠庵。
妙玉对栖身大观园非常满意。对妙玉来说,拢翠庵是贵妃私产。只有贾元春省亲才需要她应对伺候。其他贾母等人不过是日常偶尔来往,两边可谓互不侵犯。一应用度也都是贾家供养,她可以安心在大观园生活,对于她这种“畸零之人”正是得偿所愿。这一切都是贾家给予的,妙玉也不会做那种吃人家的还说人家的下作之人。
【三】
之所以会有妙玉瞧不起贾家的说法,源于刘姥姥逛大观园,妙玉接待林黛玉等喝体己茶,贾宝玉过来蹭茶抱怨妙玉给他喝茶的绿玉斗是金玉俗器。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玉使用的东西都不是俗器,但贾家王公之家,所用必然有王公之家的气派,“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宝玉自谓自己家俗,恭维妙玉雅。所以并非妙玉嫌弃瞧不起贾家,而是指出贾家日常奢侈气派,贾宝玉投其所好,自认俗气恭维妙玉。不过是两个人的言语机锋,并不涉及谁瞧不起谁。
妙玉其人“万人瞧不上”,皆因她有精神洁癖。她来贾家是贾家以礼相待请来,在贾家吃穿用度坦坦荡荡,双方各取所需。刘姥姥自己寻上门来空手套白狼,低声下气死要钱。妙玉觉得刘姥姥是精神不洁之人。不但妙玉如此,林黛玉和薛宝钗也都是如此认为。这和刘姥姥穷苦人的身份无关,而是对食嗟来之食者的不屑一顾。
妙玉出身江南世宦之家,历史应该比林黛玉家还久远,极可能是前朝官宦。几百年诗书礼仪教养,贵气深入骨髓。有他们一整套对雅和俗的看法。富贵三代才是贵族,贾家不过刚入门,而妙玉家显然是老前辈。对贾家有一些居高临下的视角很正常,但却绝非瞧不起贾家。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