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青花瓷器的鉴定,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胎色灰白色。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盛行在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即酱釉口)。圈足一般较矮,阻断露胎线外沿旋削较多。大碗圈足边墙内壁有较深的“二层台”形挖足残痕。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明朝青花瓷器的鉴定(崇祯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纹饰多富寓意。山水画是这一时期最多见的题材,内容极富生活气息,画意具有明末国画的风韵,画面中多有古诗、茅屋、草亭、舟桥、渔翁、樵夫、高士、文人雅士、渊明爱菊、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等。传统题材有:云龙纹、凤鸟纹、凤穿花纹、麒麟纹、狮子牡丹纹、蟠螭纹、虎纹、牛纹、马纹、鹤纹、鱼纹、兔纹、松鹿蜂猴纹、鱼藻纹、鸳鸯莲花纹、松竹梅纹、葡萄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花卉纹、婴戏纹、罗汉纹、刀马人物纹、福山寿海纹、灵芝托宝纹、结带绣球纹、八仙、垂柳、月影、博古等。崇祯青花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纹样,如《赤壁赋》全文并东坡游赤壁图、芦汀野鸭、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变体飞丝龙纹饰带、雨雪松球锦纹带、填满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盛开的兰花花朵等。

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还有大量的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常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吉语题铭内容有:“福”、“寿”、“善”、“贵”、“雅”、“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玉堂佳器”等。斋堂款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仿永乐款瓷器,见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的《赤壁赋》诗文碗。仿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围以双重圆圈,同式的“大明宣德年造”款较少见。另有“宣德年造”四字双行青花款,外围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栏,也有无边栏的“宣德年制”双行青花款。仿成化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青花楷书款,前者较为多见,多作双行排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或单圈,以双重圈居多。仿嘉靖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底款,款外多无边栏。仿万历年款,均以青花楷书写于器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也有“万历年造”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摘自------《百度百科》

如何判断明代宣德瓷器的真假呢?

如何判断明代宣德瓷器的真假呢?

第一点,宣德(1425--1435)距今已有将近六百年的时间差,瓷器气泡的衰变业已十分显著,有相当一部分只要稍微留意,用肉眼已经可以清楚地看见瓷器气泡的多种类型的衰变程度,100倍以上放大镜下观察就益发清晰、精准、可靠。

如果用10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瓷器表层釉面,没有任何气泡衰变现象,基本可以确认为新品伪赝品,因为无论瓷器表面玻化度有多高、胎质瓷化度、致密度有多大、保存条件和环境有多好、使用和把玩程度有多轻微,近六百年的岁月痕迹不可或缺,缺定不对,毫无疑问。

有瓷器气泡衰变系统和体系做本质性把关,既不用担心“认假成真”、“定新为真”,让伪赝品蒙混过关得逞;也不用担心“认真成假”、“定真为假”,更不会闹出“定珍为假”“定臻为假”的学术闹剧、丑剧和悲剧。

第二点,宣德瓷器胎体致密、手感沉重,同体积大小的器物,比其他历朝历代(康熙朝除外)的瓷器手感沉重度一般要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上,极其明显,越是厚胎器型硕大者,越是明显,比如笔筒、笔海、画缸等大件器物的沉重度越超心理预期,如不加小心,极易出现失手跌落等意外,需格外注意。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宣德瓷器的本质属性,只是在厚胎大件上才格外明显,普通小器物上表现并不显著,所以这一特征只有“佐证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本质特征”直接用来判断被鉴物的“是非对错”。

第三点,宣德瓷器的画工与画风相对于其他各朝各代特征显著,尤其是龙纹雄武彪悍、张力十足、霸气十足;青花用料基本都是苏麻离青料,流淌、散晕、铁锈斑、锡斑明显,等等等等,这些由于都属于非本质特征,因而都只有“佐证参考”作用,不能单独独立使用,否则必犯“认假成真”或“认真成假”的鉴定失误和错误。

因为所有的表象特征都是可逆、可仿、可复制的,以这种非本质特征去甄别瓷器,最终必然陷入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否定一切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如果仅仅是“私鉴私藏”问题还不大,至多是个人误判吃药或失去机会而已,如果是“公鉴”那么罪责就大了,等受到追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瓷器鉴定还是应该“先纵后横”,“先定年龄,后判真伪”更为科学实用,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瓷器品种、品类的鉴定,当然也包括宣德瓷器的鉴定。这种方式和方法有目共睹、客观真实而又直观简便、直接快捷、易学易懂、科学可靠,不妨一试。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经验,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上几件宣德瓷器,以证上言,以饷同仁。

顺治青花瓷有何特点?

顺治青花瓷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顺治青花釉面多数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釉层较厚,透明度较差。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需要,此时出口的瓷器釉色偏白、偏薄、透亮。为了降低成本,内销的日用粗瓷釉色乳浊肥厚。

如何判断清晚期青花瓷器?

清朝青花瓷的鉴定。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为何在明代迅速走向巅峰?

开头先提一下,我觉得这个题目的提法有点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青花瓷也一样,并非在唐宋元不受重视,元青花的价值远高于其它时期青花瓷,景德镇也因为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而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明代迅速走向巅峰”也不准确,青花瓷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一个发展高峰,制作精美;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才是青花瓷发展的巅峰;清乾隆以后,青花瓷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下坡路。

题目如果改成“青花瓷历经唐宋元,为何在明代发展迅速?”就比较贴切了。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下时代背景。一般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唐朝;宋朝时期,有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各窑有各窑的特点,宋瓷精美异常,而烧制青花的技艺并不成熟,青花瓷在当时还成不了主流;元朝时,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镇烧制成功。那为什么在明朝青花瓷会迅速发展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元朝初建,忽必烈虽是名义上的大蒙古帝国各汗国的共主,但实际上和各汗国关系并不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都由忽必烈伯父建立,同时期的汗王已经是忽必烈的叔伯兄弟,甚至是叔伯兄弟的儿孙了,关系好不到哪去。唯一和忽必烈友好的是伊尔汗国(主要地处现今伊朗),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旭烈兀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是忽必烈的助力,兄弟间关系不错。

伊尔汗国最需要的是大元帝国的正式承认,忽必烈最需要的是通商和盟友。但他们在陆地上不接壤,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品之一,中国的瓷器技艺别国无法相比,久而久之,阿拉伯地区就有人提供原料定制瓷器,此时,青花的主要原料开始大量进口,器物花纹也多样化了。有需求才有发展,才会大量生产,元代海上贸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

明代郑和下西洋

青花瓷在永乐到宣德时期是一个高峰,这是怎么达到的呢?这就要看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郑和下西洋。明朝从洪武传到永乐有了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开了海禁。郑和带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舰队七下西洋,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加强各国交流、贸易通商。一时间,明王朝扬名海外,万国来朝。

海外各国都渴望得到明王朝的商品,其中主要的就有瓷器。还是那句话,有需求才有发展,才会大量生产。从海外各国的文物留存、海底沉船所载物品推断,郑和下西洋促进下,海外贸易量巨大,在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明朝又更进一步。有了需求,就有交易,有了贸易收入就能支持更大的生产,更多的技术研发,就能供应更大的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它在短时间内使青花瓷的烧造技艺、海外需求、国家财富都有了质的飞跃。

宣德年间,郑和最好一次率船队出航,之后明朝又实行了海禁,迫于无奈的海商为了贸易挺而走险成了海盗。因为正常渠道的贸易被限制了,贸易量就相对减少,同样影响了商品本身的发展,这些商品当然包括青花瓷。所以明在宣德以后,青花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等到清朝康熙时期,青花瓷才达到巅峰。

综上所诉,要问为什么明代青花瓷有一个迅速发展期,答案是以元朝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郑和下西洋促进的海外交流贸易促使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有需求才有发展,才会大量生产。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