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一手资源,你都知道哪些重大的文物买卖案件呢?

地滩淘到国宝的。国内大有人在。

古玩一手资源

这个珍妃井和历史上的珍妃有关系吗?

光绪皇帝有珍妃,故宫有一口珍妃井,原本是一口无名井,却因为珍妃而成为了保护单位。

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同时也是隆裕皇后最嫉妒的女人。

光绪即将亲政之际,慈禧做主为其娶了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隆裕皇后既是皇帝的娇妻,同时也是慈禧的眼线,毕竟慈禧与隆裕同出叶赫那拉。

光绪对隆裕皇后并不感冒,一来是相貌“老成”,二来是个十足的“老古董”,一点点年轻人的朝气与远见都没有,光绪与她在一起就是煎熬。

光绪坦言道,自己见了隆裕皇后就反胃,吃不下饭,同床共枕,只要一闭眼就会做噩梦。

很长一段时间,光绪茶饭不思,为了避免与隆裕皇后同处一室,他时常将自己锁进书房通宵。

慈禧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决定为光绪再娶两个。

于是,光绪又娶了一对姐妹花:珍妃与瑾妃。

珍妃与瑾妃二人都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文乖巧,很受光绪喜爱,尤其是珍妃,有一颗向上的心,与光绪一样,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

渐渐地,光绪与珍妃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彻底将隆裕皇后排斥在外。

刚开始,慈禧对这一对秉性谦和的姐妹也非常友好,活波可爱倒也讨得老婆子开心。

被疏远的隆裕皇后不依了,跑去慈禧那里告刁状,编造谎言,添油加醋的说珍妃坏话。

慈禧是过来人,对于这些争风吃醋的事情早就习以为常了,自然也不是很在意,只是让光绪注意一点,不要太过分,隆裕至少也是皇后。

光绪不仅没有听慈禧的,反而以隆裕皇后嚼舌根为由,更加疏远她。

光绪越是冷漠,隆裕皇后越是在慈禧那边喋喋不休。长时间的穿耳风使得慈禧也有点受不了,但最终还是有效果的,慈禧开始对珍妃不怎么友好了。

珍妃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妃子,这一点,他与光绪很相似。珍妃从洋人手中买来了一架照相机,专门拍摄故宫美景。珍妃本身也是爱美之人,时常穿着华贵。

有一天,慈禧碰巧遇见珍妃在捣鼓照相机。在慈禧的心理,洋人的东西一向是不被待见的,于是就让珍妃将这些“妖物”处理掉。

珍妃的思想相比与慈禧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就上前为慈禧解释。不解释还好,一解释更糟,慈禧以为珍妃是在跟自己顶嘴,不由得心生怒火,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珍妃穿着珍珠成串的衣服在宫内游玩,又被慈禧碰见,慈禧当即大怒,说她奢华糜腐,下令拔去珍妃的衣服,当众廷杖,羞辱珍妃。

光绪虽然满心不悦,但毕竟没有实权,只能暗自忍受。

时间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期,列强以光绪亲政为由,向慈禧施压,这触动了慈禧的底线,同时向八国宣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夕,慈禧要带着光绪匆匆出逃,却独不带珍妃。珍妃便对慈禧说道:“洋人针对的不是皇上,皇上为什么要跑?”

这句话让慈禧无地自容,同时也怒气冲天。当即下令崔玉贵将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光绪虽苦苦相劝,慈禧仍旧淹死了珍妃。

去过故宫的人肯定知道,珍妃井口特别小,正常女性根本没有办法顺利下去,可想而知,珍妃是被活活塞进去的。

结束语:这口井正是有了这样的“特殊经历”,后来便得名“珍妃井”。后来回到北京的慈禧也有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为了给众人一个交代,慈禧诡辩道:“我只是让那个崔玉贵将她带走,谁知道崔玉贵竟然如此大胆!”并说要杀了崔玉贵,为珍妃报仇。最后,崔玉贵没有死,而是被逐出皇宫,这场冤案也不再有人提起。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想法,欢迎评论。点赞关注,感激涕零!】

你看过最好看的破案剧是哪部?

可能是我比较老古董,我看过的,觉得最好看的破案剧是神探狄仁杰。一方面可能从小受到包青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神探狄仁杰这部剧确实拍的很有水平。

狄仁杰的团队配置似曾相识。

狄仁杰团队的配置和包青天很相似,也是主角配了一文一武,还有几个打手。包青天里文公孙武展昭,手下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而狄仁杰的配置也是这个套路,文有曾泰武有元芳,手下配了八大军头。

虽然有一点出入,但模式大致还是一样的。这样的团队配置可以让人有先入为主的好感,毕竟是看包青天长大的,隔了这么多年再出一部类似的电视剧,心理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狄仁杰这部剧本身就很不错。

再有就是神探狄仁杰这部剧确实做的相当不错。剧情紧凑不拖沓,反转合情合理,让你觉得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时刻都能感觉到危险就在身边。不会像前段时间播出的鹤唳华亭一样,为了反转而反转,不是烧脑而是烧心。

狄仁杰在剧中无疑是主角中的主角,整部剧中有大量狄仁杰个人讲诉推理破案过程的独白,这对于演员的台词功底要求是非常高的,最难唱的便是独角戏。然而演员梁冠华凭借自身的实力将狄仁杰演绎地淋漓尽致。

剧中出了大主角狄仁杰之外,配角的出演也尤为出彩。吕中饰演的武则天,把女皇的城府演绎的入木三分。张子健凭借着李元芳这一角色爆红,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更是成了网络流行用语。此外还有曾泰,如燕以及一众反派,都有着很不错的表现。

归根结底还是导演和编剧功劳

神探狄仁杰这部剧的导演钱雁秋,不得不说,导演在选角上做到了恰如其分。主配角都能搭的起来,每每看到狄仁杰和武则天两个人对话都感觉能回到大唐那个年代。还有就是编剧的台词功底,很强悍,每次狄仁杰在斥责他人或者审凶手的时候都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一连串的成语让人听的激情澎湃,这比平时单独去学习文言文,学习成语来的有兴趣的多。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神剧,此神剧非彼神剧,这是一部佳作。

民国总统冯国璋为何抽干中南海养鱼池捉鱼卖鱼?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作为美国的总统,那待遇自然十分优厚。

然而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与华盛顿、富兰克林并称开国三杰的美国总统杰斐逊,在当了几年总统之后,没存下钱,反而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筹钱最后不得不卖房卖地,甚至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藏书。

而在我们民国时期也有一位总统,也很缺钱,他为了筹钱,他去卖鱼,这个人就是冯国璋。

冯国璋可不是专业鱼贩子,他卖的也不是普通的过江之鲫,而是中南海池子里的皇家放生鱼。

冯国璋当总统的时候,有一天在中南海转悠,一看到池子里这么多的鱼,就问随行人员这鱼的来历。

随行人员解释道,这鱼是皇家放生鱼,也叫风水鱼。

从明朝开始就有了,历朝历代皇帝都会来放一些,直至清朝灭亡才结束,里面好些鱼的身上还有刻了字的金圈,金牌。

据说,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也来放过。

一听到这里,冯国璋大喜,忙命人抽干池子里的水,将这些鱼一网打尽。

以“皇家鱼”为噱头,很快冯国璋的鱼就在市场上成为紧俏货,人们都想来沾沾皇家贵气,争先恐后的来买鱼。

“皇家鱼”被一抢而空,冯国璋大赚一笔。

钱是挣到了,但是冯国璋却也因此背上了“卖鱼总统”的臭名,还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讥讽他: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

作为一国总统,难道冯国璋真的穷到了卖鱼的地步吗?冯国璋卖鱼是和杰斐逊卖房子卖地一样的原因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冯国璋这个人。

一.仙风道骨修炼成

冯国璋祖上是个大户人家,然而到了冯国璋这辈的时间,境遇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但是重视教育的门风仍然延续下来了,聪明好学的冯国璋凭着优异的成绩被毛公书院和保定莲池书院录取。

在莲池书院读了两年之后,家庭境况实在没法支撑他的学业,冯国璋被迫辍学。

迫于生计,在族叔的帮助下,冯国璋投笔从戎,成了一名淮军。

鹤立鸡群的文化知识修养,游刃有余的为人处世水平,让冯国璋左右逢源,不久就被保举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没想到冯国璋一介书生,学习军事也是一把好手,毕业后直接被征召去参加甲午中日战争。

虽然战败,但是冯国璋出色的表现和过硬的军事素养让他脱颖而出,经聂士成的举荐,冯国璋成为赴日军事考察团的一员。

冯国璋抓住了这次机会,结交日本军界人事、博览军事著作,取其精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冯氏军事理论。

二.平步青云又青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正在督练新军的袁世凯,在读了冯国璋的军事理论之后,如获至宝,立马将他收入麾下,操练新军。

从此,冯国璋正式走上了军事舞台,大放异彩。

在冯国璋的尽心竭力的努力下,新军声誉大振。

袁世凯那是喜不自禁,立马举行了一次阅兵,炫耀自己的军队,同时还邀请了很多外籍人士。

阅兵式上,随着冯国璋的口令,一令一动,令行禁止。一抬脚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看得老外连连称赞:very very good!

袁世凯是出尽了风头,充分肯定了冯国璋的军事才能,赞他是北洋之豹。

自此之后,袁世凯越来越倚重冯国璋,冯国璋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凯哥心腹,坐上了升职加薪的火箭。

三.登顶权力总统宝座

后来随袁世凯一起推翻清政府,投身革命。

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作为心腹的冯国璋很快官拜陆军上将。

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却想要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思想先进的冯国璋自然是不会同流合污的。

冯国璋感恩与当年的提拔,多次进京力劝袁世凯悬崖勒马,然而袁氏父子两面三刀的人品,让冯国璋回到南京之后就知道自己被骗了,从此冯袁分道扬镳。

冯国璋随即联络其他北洋将领,扛起反袁大旗,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最终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声中,袁世凯的这场持续83天的复辟闹剧谢幕,袁世凯也郁郁而终了。

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由于冯国璋反袁有功,被选举为副总统,正式走向了政坛。

后来,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张勋借机复辟,黎元洪被迫逃走,致电冯国璋代理总统。

张勋的军队在冯国璋面前就是乌合之众,很快就被冯国璋镇压下去了。

从此,冯国璋登顶最高权力,正式行使民国总统职权。

四.卖鱼缘由

冯国璋一接手就发现,这哪是什么美差,这就是个大窟窿,国民政府还没有自己有钱。

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会这么穷呢?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而税收就是从各省各地上缴上来的。

而各省各地都是一些什么人在当政呢?

前清的封疆大吏、掌握着军队的割据势力,他们眼看着清政府风雨飘摇,投机钻营,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护共和的革命军。

这些军阀明面上是拥护民国,私底下却是各自为政,不向中央缴税,却还嚷嚷着要军饷。

你说这样的的中央能不穷嘛,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冯国璋为了维护和平统一的大局,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筹措钱财,满足这些军阀的要求。

这天冯国璋正在中南海转悠,看到一池子鱼,了解到这池子鱼的价值,很有商业头脑的冯国璋就动了这些鱼的心思,才有了后来的卖鱼事件。

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经过了政敌的大肆渲染冯国璋有“钱癖”,让大家以为冯国璋把卖鱼的钱中饱私囊了,于是嘲笑他为“卖鱼总统”。

冯国璋维护和平的拳拳热忱之心,被误解、被黑化,不免为他感到委屈。

虽然卖了鱼,但是他在代理总统期间,为了政府运转、为了维护和平大局,自掏腰包花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鱼钱。

然而军阀是喂不饱的狼,不久,又内乱丛生。

冯国璋遗憾的离开人世,临死前对徐世昌总统说:"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本文图片来此网络,文章原创,欢迎评论

你们身边的宠妻狂魔能把妻子宠到什么程度?

20年不归家的大儿子,在父亲80岁大寿当天,把祖宅夷为平地。原因只是因为深爱的妻子被打了一巴掌。

几天前,张德伟老人正在小儿子家,庆祝80大寿时,失联20年的大儿子回来了。他开着挖掘机,把父母住的老房子,瞬间夷为平地。

残破的老房周围,散落着两位老人的很多生活用品。看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现在成了一片废墟,老人既伤心又气愤。

老母亲张彩凤看起来十分虚弱,说话时,一直在喘气。她告诉记者,这套老房子,是他们俩老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赶上拆迁,一共可以分到120万。

20年前,大儿子就离开家门,对他们不闻不问,可他们还是把拆迁款分成三份,俩老、大儿子、小儿子,各分40万。

大儿子却不满意,想要一半,强拆老房子。现在老人只要求大儿子,拿出20万给他们养老。

张伟德老人和小儿张超,带着记者来到大儿子张军所住的小区。老人说4年前来过这里,只是不记得具体楼层。

在小区周围一番打听,得知张军住在6楼,只是现在回娘家了。等了好久,张大爷终于发现了大儿子的身影。

多年未见老父亲,张军没有任何寒暄,甚至都没正眼看看父亲。张大爷似乎有些怕大儿子,蹒跚地跟在大儿子身后,喃喃:“把我的那份钱给我。”

张军显然不想理父亲,张超看不过去,指责哥哥:“你是谁生的?”

没想到这句话立刻惹怒了年张军,他对弟弟大打出手。张军老婆李霞不愿多说,拉着丈夫准备驱车离开。

张大爷在前面拦着:“你不养爹娘,还对弟弟动手。是我的钱,我要。”

张军居然气愤愤,加油门试图冲向父亲和弟弟。记者抱着老人赶紧闪开。

20多年,张军不养父母,都是张超照顾,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怎么闹到如此地步呢?

张军说,因为家庭矛盾,他还没拿到拆迁款。他承认父亲80大寿那天,拆了祖屋,不过这是有隐情的。房子虽然是老父亲盖起来的,可是他也出钱出力了。

而且建房证本就是他和父亲的的名字,老父亲那一半,早就签字拆迁,分到了拆迁款,父母都给了弟弟。父母跟他要20万养老钱,就是为了给弟弟。

那么张军究竟说的是真是假呢?

张彩凤告诉记者,大儿子本来孝顺懂事,可自从20多年前,大儿媳李霞进门,大儿子就变了。他十分宠爱妻子,婆媳不和,他看不得妻子受委屈,多次跟父母吵架。

结婚仅仅2个月,就和妻子李霞搬出张家。甚至张军的两个儿子,都是在妻子娘家长大。20年来,张军对父母不闻不问,为了妻子,几乎跟父母、兄弟姐妹断绝了关系。母亲几次重病住院,张军都没来看一眼。

后来听说征收房子,张军回来了。尽管他不管父母,可是父母还是把他当儿子,愿意分一份给他。

可张军说房屋产权证本就有他的一半是怎么回事呢?

张彩凤弟弟说出了隐情。当年,每户的建房面积是有标准的。张大爷所建的房子超出面积,只好把一栋房子分成两户,建房证写上了张大爷和大儿子两个户主。

老房 拆迁,要签两份合同。张大爷那一半已经签字,小儿子张超代领,给了张大爷20万养老金。

如今,大儿子强行拆除另一半,却拒绝支付20万养老金给父母。

两位老人坚持认为,虽然建房证上写的是张大爷和张军的名字,可俩老才是实际出资建房的人,他们有权利分配自己的房产。更何况,张军为了自己的老婆,20年来不归家,老人要20万养老金,并不过分。

只是张军会同意吗?他是否真的为了妻子,20年不管父母?

提起往事,大儿媳李霞满腹委屈。她一嫁到张家,就跟婆婆摩擦不断李霞在家怀着二胎时,和婆婆发生争吵,婆婆自己不小心,摔倒在楼梯上,却说是她打的。

公公信以为真,打了李霞一巴掌。不知道谁告诉了婆婆娘家人,都跑到张家来教训李霞。李霞当即打了电话给自己娘家,于是原本的婆媳矛盾,演变成两个家族的矛盾。

张军从外面赶回来,看着满面泪痕的妻子,无比心疼,当即搬离张家,去了娘家住,一走就是20年。

张军这种完全偏袒妻子的举动,在父母眼里,就是最深的背叛。老太太气不过,中间写过信给张军单位领导,控诉他的不孝。

张军说他有过缓和矛盾的念头,只是母亲十分倔强,门都不让他和妻子进,提着的礼物都扔了出来。

家里房子拆迁,按合同有他的一半,原本他是同意给父母20万的,可为了给先天失聪小儿子治病,他把房子都拿去抵押贷款了。

张军拿出一堆诊疗单,回想起3年前,给小儿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时,还是十分心疼。小小年纪,在手术室待了四五个小时。

孩子未来还要不少钱,张军的确有着现实困难。父母拆迁已经分了补偿款15万,两人各有退休金2000多,张军希望父母能降低要求,或者让张军给其中一位老人养老,来代替这20万拆迁款。

就在记者去找俩老商量时,张超告诉记者,老母亲病危住院了。

几天不见,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话都很费力。张超说,母亲本就身体虚弱,现在又查出肿瘤,很有可能是恶性的。

20年来,张彩凤老人前前后后多次住院,都是小儿子陪在身侧,她对小儿子是满意的。可当记者提起大儿子,老人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他不会来的,三个医院都住了,他没有来过。我也不想他来。”

记者劝道:“大儿子没结婚前还是挺好的吧,他也是有苦衷的。其实您一直不是想要钱,你是想要他来看你孝顺你,对吧?咱们不争这个钱,如果他日后对您孝顺……”

老人打断记者的话:“没有的了,他不会孝顺我知道,他就是不想给我钱。”

得知老母亲住院,张军说早就想来探望,可是打了电话给弟媳和二姐,她们都不愿多说。

在记者的帮助下,他联系了大姐,鼓起勇气来到医院。得知张军的到来,正在医院照顾母亲的张超和二姐张梅,把病房门反锁了。

母子矛盾20年,让他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了很大的隔阂。为了不激化矛盾,张军拜托记者把牛奶拿给母亲。

说起张军这20年的表现,二姐张梅很是不满:“她没有这个儿子呢,我这个做女儿的,比他好一半不止。他作为儿子,20几年心里没有娘。”

而敦厚的大姐在一旁抹着眼泪,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老人推开记者递给她看的牛奶,说:“不要,他伤透了我的心。”

记者:“他现在还是想去弥补呀。”

老人:“要是想弥补就不应该这样搞。这点钱就应该给爹娘,说我对不起爹娘,我亏待了爹娘。”

眼看老母亲心结一时难解,张军希望从父亲那里着手,通过赡养父亲,换取那20万。

最终,通过村委会,相约一起协商。村委会成员劝说:“孝敬父母是应该,可是儿女有困难,父母有这个条件,能帮就帮,帮助别人都要帮,何况是儿子呢?”

俩老有补偿款15万,每人退休工资2000多,还有生产队分配田土钱,其实不差钱。村委会成员建议,老人降低要求,一个儿子拿10万。

张德伟老人做不了主,他说:“拆迁就知道回来了,我80岁生日就不知道了。”

张军急着拿钱还债,他提出先拿走40万,剩下20万由村部保管,等老母亲出院以后再慢慢协商。这场家庭纠纷,暂时告一段落。

只是遗憾的是,10天后,张彩凤老人离开了人世,她没有等到儿子说的那句对不起,张军也在后悔,子欲养而亲不待。

最后:我想说的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不是一个讨论对错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身份,需要智慧和包容去平衡其中的关系。比如张军,他是一个宠爱妻子的好丈夫,爱护孩子的好父亲,可他忘了自己还是一个儿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

为了妻子,跟父母,兄弟姐妹几乎断绝往来,可谓是宠妻狂魔,却伤透了父母兄弟姐妹的心。

亲情也要要相互维系付出,这样,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兄弟姐妹才会体谅他,帮助他。